我曾两次聆听廖静文的报告,初中和高中时分。虽然记不清具体内容,但她提到徐悲鸿时的哽咽声至今仍历历在耳。我当时太年幼,不懂那份情感。
十几年后,在2002年的某个日子,我再次见到了廖静文。她已是八旬高龄,却依旧头发乌黑、皮肤如白玉,五官犹如青春时期一般清秀。她穿了一件紫衣,我赞美她,她有些脸红:“悲鸿最喜欢紫色,所以我常穿紫衣。”
她的听力不佳,戴着助听器还需我大声细语,她却思路明晰,每事娓娓道来。
1945年底,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前,他为了解除与蒋碧薇的情愫答应给予100万元和100幅画,这段日子的操劳可能导致了他早逝。廖静文认为,没有这些岁月的辛苦,他也不会早逝,因此提及蒋碧薇,她既温婉又显出愤怒与不屑。
当徐悲鸿去世之际,廖静文只有30岁,一位年轻女子独自面对人生新篇章,再有新的情感自然而然。但出于尊敬两人,也因为对他们都抱有敬意,我决定避开那部分话题。不过她自主谈起了一段不同于徐悲鸿的情感经历。当问及这一生是否有遗憾,她回答是,有一份遗憾,那就是这段未实现的情感经历。
在一次外出的火车上,他们认识了一个军官,他英俊矮小,与孩子们成为好友。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之间产生感情,最终结婚,但生活并不幸福。因未能理解并尊重她对徐悲鸿的心思,他们离异了。
听到这些,我眼眶湿润,无论何时何人、何种故事,对我的影响都无法抵挡,而此刻,更是如此。我被深深地触动,这是一份伟大的爱情,是一种坚持与执着,是一种永恒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