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友情岁月吉他谱要和气可好,但不可过于狎昵。人与人之间,如同乐章中交错的旋律,若走得太远,则疏离不亲;若走得太近,就是一场叹之可惜的和弦。记得刚入职场时,我交了一位朋友,我们一起租了房子,周末一起挥洒汗水,他性格开朗,与我合得来,就有些太过“自来熟”。不小心瞥见了我的手机屏幕,他会大声念出我的对话记录,一笑而逝自得其乐。他还会毫无顾忌地说出我的糗事,在聚餐时,以为这是无伤大雅的笑话,而我却尴尬至浑身不是滋味。

……每一个细微的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日积月累,加上了这段关系的休止符。我搬家后偶尔联系,他主动找我帮忙做设计方案,我们谈好价钱。我也找他帮忙介绍资源,他乐意效劳。仔细想想,我和他三观相合,本就相处舒服,矛盾根源在于“离得太近”。天天住在一起,便不可避免地冒犯对方界限,生出摩擦和矛盾。在远些之后,我才明白“熟不逾矩”的道理。

以前觉得好朋友就该不分彼此,但后来才发现,“距离”才是对友谊最有效的保护。网上有个问题:是说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有个高赞回答说:没事偶尔联系,有事互相麻烦。成年人的友情,就该是君子之交,细水长流。一位作家曾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便觉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觉寒冷。”只有保持一定距离爱人才不会受伤,关系才不会疏远。

和子女相处,也要划清“心理界限”,没有界限感的关爱,是束缚子女的锁链,也是一场可以预见的亲子灾难。一位心理学家提出过“浆糊逻辑”:“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没有隐私,不分彼此,关系就会乱成一锅粥。”越是没有界限,便容易家庭不合,或许,“我为你好”,乃为人父母最大傲慢。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非命从;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无需深思;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勿包办;与我们的朋友知己而勿逾界。” 最好的关系,不是密不透风地近,而是亲而非远、密而非倦、和而非烦、惜而非厌。愿我们都能学会保持适当距离,还自己一个自己,也给友情、爱情、亲情一个透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