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聆听廖静文的报告,初中和高中时分。虽然记不清具体内容,但她提到徐悲鸿时的哽咽声至今仍历历在耳。我当时太小,不懂那份情感。
十几年后的2002年,我再次见到了廖静文。她已八旬高龄,却依然保持着乌黑浓密的头发、细腻白嫩的皮肤和清秀的五官。她穿紫色上衣,我赞叹其悦目,她有些局促:“悲鸿最喜欢紫色,所以我常穿紫色的衣服。”
她的听力不佳,戴助听器还需我大声而迟缓地说话,有时候一句话重复好几遍。但她的想象力强、思路明晰,每件事都从头讲起,娓娓道来。
1945年的暮年末,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前,为了解除他与蒋碧薇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纠缷,他答应给蒋碧薇100万元和100幅画,这让他精疲力竭,最终因劳累过度去世。廖静文认为,没有那些日子的操劳,他也不会早逝,所以提及蒋碧薇时,她既有愤怒又带有一丝轻蔑。
当徐悲鸿去世时,廖静文只有30岁,一位年轻女子独自面对漫长人生。然而,在我的询问下,她谈论了一段与徐悲鸿以外的情感经历。这让我感到敬畏,也出于对他的尊重,但她主动开口了这一点。我只是问她是否有遗憾,而她竟说是,有一种遗憾,那就是一个与徐悲鸿无关的情感经历。
一次火车旅行中,他们遇到一个英俊的小军官。他很快就迷上了这家人,而他们也接受了这个矮小叔叔。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终于鼓足勇气表达爱意。尽管被真诚所打动,但最终他们离异,因为没有人理解并尊重她对徐悲鸿深厚感情。在失望中,他们结束了婚姻生活。
她的声音颤抖:“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我做过许多采访,无论面对谁或听到什么故事,我总能保持冷静客观,但此刻眼眶湿润了。“如果黄泉之路存在,即使百年后能再见你,我会哭着把头靠在你的胸前,把这五十年的思念告诉你。”
这样的伟大爱情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真正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心灵相连,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情感纽带,是一种永恒且无法磨灭的心灵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