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结婚是件麻烦事,因为要购物票才能买到生活用品,那时的相声作品常常讽刺不正之风。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中有“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还有徐姐和她的故事,这些都是经典。那个时候,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造就了这种交友的功利性,所以人们总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这话里藏着强烈功利性的意味。
现在依然有人为了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不惜死乞白赖地加微信,但这通常不是真的加入圈子的表现,而是一种攀附。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基础上,你没有足够能量与对方匹配,就只能是虚幻自欺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自嗨行为带有极强攀附属性。
现在网上还有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圈或者构建优质人脉圈的付费课程,但是我认为,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人脉”,他们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没能力,不够强大,那么费心建起的所谓“圈子”也是沙上的塔。
苏东坡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永远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黄庭坚与他不同,但二人却是挚友,他们常开玩笑,嘲讽对方字形,从不往心里去。
交友固需谨慎,但也不能苛求。《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割席绝交,与华歆分歧只因两件事:一次发现金子,一次看官员轿舆。这被管宁视为见利动心或心慕官绅,因此割断坐席。但华歆后来成了栋梁之才,被邀出山任职,并严于律己,即使身居高位,也清贫家无担石之储。
《三国志》还记载华歆拒金,他虽然接受赠礼,却暗地写下馈赠者姓名,临别时诚恳地说将礼物给宾客留下,以避免财宝惹眼招灾祸。这展现了清廉且给面子的做法,是做人的智慧也是交友境界之一。
富兰克林通过写信借阅一部珍贵书籍而成为国会议员支持者的好朋友,这也是一种通过共享兴趣形成友谊的手段,是另一方面体现了交友境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苏东坡还是富兰克林,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真挚而持久的情感联系。这确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