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友情的美妙在于它既温暖又清晰。人与人之间,如果走得太近,便显得喧嚣;如果走得太远,则显得遥远。记得刚进入职场时,我结识了一位朋友,我们同居生活、共同打球,他性格开朗,与我颇为投缘,但有时他的“自来熟”让人感到不适。
他会大声念出我的私密对话,一个人哈哈大笑,自以为了解无穷。我尝试借给他衣服,却从不主动整理。我和其他朋友聚餐,他毫无顾忌地分享我的趣事,这些看似小事,却累积成分水派断绝往来的因素。
后来我搬家到另一个城市,我们偶尔联系,关系竟然变得更加亲切。他主动找我帮助设计方案,我也乐于助之。其实,我和他三观相合,本应舒适相处,但矛盾源于“过度亲近”。天天住在一起,就难免触碰彼此界限,生出摩擦与误会。而离得较远之后,我才明白了“熟而不逾”的道理。
以前觉得好朋友应该无所畏惧,现在却发现,“距离”才是保护友谊最有效的方式。网上提问:什么是最佳的朋友状态?高赞回答:“偶尔联系,有事互相麻烦。”成年人的友情,如君子之交,不需频繁。但台词中提及:“彼此斟满杯,不同杯中饮;彼此递面包,不同块取食;共立而不亲密,如殿柱分立;橡松并长,无在荫下生。”
以为亲密关系可忽视界限,其实没有界限的爱婚即易裂变。不仅如此,即使父母对子女,也需划定心理界限,没有界限感的关爱,是束缚也是灾难。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浆糊逻辑”,家庭成员若缺隐私,无界线则乱如粥,而冲突随之升级,或许,“为你好”,是父母最大傲慢。
喜欢这样一段话:“密听非命,从耳旁风;唇依非混,在心间流;师友非包,在心头游;知友非逾,在心外留。”最好的关系,不是紧密透明,而是亲疏有别、默契不断、和谐常存、珍贵永恒。在这里,让我们学会保持适当距离,还自己一个完整,也给每种关系一个透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