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和气可求,但切勿过于亲昵。人与人之间,若行得太远,则疏离无情;若近得太紧,便成悔之晚节。初次交友时,我与一位朋友同居共度周末,他性格开朗,与我颇为投缘,只是他有时过于“自来熟”。不经意间,我手机屏幕被他发现,他大声念出聊天记录,一脸高兴。我需要借他的衣服,他却从不主动整理衣柜。在聚餐时,他毫无顾忌地分享我的秘密,认为这是轻松的笑话,而我则感到尴尬。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累积成关系的分水岭。我搬家后,我们偶尔联系,这段友情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当我们天天相处时,无形中便侵犯彼此的界限,引起摩擦和矛盾。离开后,我才明白“距离”对友谊最为关键。当年以为好朋友应无所谓,现在知晓,“距离”乃是维系友情的最佳保障。

网络上,有关朋友最佳状态的问题,一位网友给出了答案:有事互相帮助,无事偶尔联络。这正如成人之交,不需频繁接触,却能细水长流。而台词中提到的柱子分立、橡树松柏隔离,也在暗示着适当保持距离,以免陷入拥挤而疏远。

作家曾言:“人如寒冬刺猬,贴得太近便痛感刺痒;拉开太远又觉寒冷。”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让爱不会受伤,让关系不致疏远。此外,在家庭中亦需划定心理界限,没有界限感的关爱,便是一种束缚,是潜藏灾难的一方表象,或许,“我为你好”,便是最大的傲慢。

喜欢这段话:“要密无间与我们的父母亲倾听,而非唯命是从;唇齿相依与所爱的人紧密,而非混淆;慈爱而不包办,与孩子亦师亦友;相知而不逾界,与朋友”。

最好的关系,不在密不可透,又不是面带微笑就可了断,更非随波逐流,它应亲而不近、密而不倦、和而不烦、惜而弗厌。愿我们都能学会适当保留些空间,为自己,为每一种感情留下呼吸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