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中和高中时期两次聆听了廖静文女士的报告,那些回忆至今犹记在心。尽管当时年幼,无法完全理解她谈及徐悲鸿时的情感,但那种深情的语调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在2002年的某个日子,我再次与廖静文见面,她已经是八旬高龄,但她的外貌让我惊讶不已。头发依然乌黑,皮肤白嫩,五官如同年轻时一样清秀。她那件紫色上衣让人赏心悦目,她笑着说:“悲鸿最喜欢紫色,所以我常穿紫色的衣服。”这份关联,让我仿佛窥见了一丝他们之间不可言说的联系。

然而,由于她耳力衰退,我们的对话需要通过助听器来传递,每一句话都要重复几遍才能被理解。我尝试保持声音大一些而且慢一些,以便她能听到。但即便如此,她仍旧能够以清晰流畅的话语讲述每一个故事,每一次经历,都像是从头开始,不厌其烦地道来。

1945年的那个冬天,当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前夕,他为了解决与蒋碧薇之间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纠缪,而答应给予蒋碧薇100万元以及100幅画作,这段艰辛劳动最终导致他的健康状况恶化。廖静文坚信,没有那些日夜操劳,徐悲鸿可能不会提早离世,因此当提到蒋碧薇之名,她既有温婉的一面,也透露出愤怒和不屑的情绪。

当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仅有30岁,一位尚未完成人生的女性独自走上了漫长的人生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她自然会寻找新的感情,但是出于尊敬对双方,我选择不探讨这些细节。不过,在我的提问——“这一生是否有遗憾?”之后,她竟然主动分享了一段与徐悲鸿以外的人物有关的情感经历。这份遗憾,是关于她另一段情感故事,它超出了人们对她的了解,使我感到更加震撼。

火车上的偶遇成为了这一切开始。那是一个军官,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他们互相吸引。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达爱意,被她的真诚所打动,但也因为无法放下对于徐悲洪的心思,最终两人分开。而那个军官则表示理解,并成为他的一妻之选,他们结婚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无论如何都不足以填补廖静文内心深处对于失去的爱人的思念。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最终决定离异,那一刻里的失望和痛苦,无疑是她们共同历史中的难忘一页。

在那场采访中,即使是我这样多次面对各种故事的人,也无法避免眼眶泛红。我被这份伟大的爱情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