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句话有其道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年轻人结婚时,需要许多物品,如立柜、沙发、自行车等,这些都要购物票,更别提电冰箱和电视机了。那时候,有不少相声作品讽刺不正之风。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中那个“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还有“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徐姐,他们至今仍是相声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当时,不正之风存在于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的土壤中,所以有人以认识多少“垄断行业”的人为荣,但这种交友的功利性很明显。因此,“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被挂在嘴边,但人们清楚其中所含有的强烈功利性。
今天,即使没有计划经济,也依然有人死乞白赖地想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以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可以成为其中一员。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或势均力敌基础上。这意味着你根本没有与对方匹配的地位,没有与圈子里的人相同价值——那么,你宣称的“我的朋友谁谁谁”、“我和某某很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情景,是一种自欺欺人,带有极强攀附属性。
现在,还有专门提供如何建立有用的联系网络,以及一个月内构建优质联系网络等付费课程。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只要你自己足够强大,不必刻意寻找联系,那么这些联系会主动找到你;如果你能力不足,就算费心建起了所谓的圈子,它们也不过像沙堆一样容易消失。
大家知道苏东坡他的朋友遍天下,与各种各样的三教九流交流。他能够找到与每个人共同点,同时容忍彼此之间的小矛盾。这就是苏东坡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永远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好处而结交人。
交友当然需要谨慎,但也不应该过于苛求。我记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段关于管宁割席绝交华歆的事例。一开始,管宁拒绝华歆拾金不视,因为管宁认为华歆见利动心。而后,一次官员轿舆经过,他们看到官员前呼后拥而过,而华歌却忍不住去观看热闹。这两件事让管宁觉得华歓非君子,因此他们分开了。但实际上, 华歓之后成为了魏文帝和魏明帝朝廷中的栋梁之才,他本身清贫无储,并且严于律己,对待宫廷赐予给奴婢女子嫁作媳妇的问题,他总是坚决推回,从未收留任何人,可见他的品行高尚。此外,《三国志》还记载了他拒绝金银礼物的事迹,这也是做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心理状态。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到,当年他梦想成为国会议员,但条件是需要得到一个资深议员支持。不过当时他并不认识这个议员。他意识到这个议员喜欢藏书,而且有一部独一无二的手稿,便诚恳地请求借阅几天,并承诺归还完整。富兰克林抱着试探的心态,最终竟然获得同意,并通过阅读这一手稿,与该议员成了好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读书感兴趣这一共同点产生了解放,使原本并不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变成了知己。这确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