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历了许多与人相处的时刻,其中有一段特别的经历,那就是我读书期间遇到的几个西方朋友,他们谈恋爱的方式让我深感惊讶。每当周一重返校园,大家都会互相询问周末的活动。如果有人问起他们,“你和男朋友/女朋友周末去哪儿甜蜜啦?”他们通常会告诉你,“我们一起去爬山啦!”“我们在海边野营啦!”“我们在沙滩上晒了一整天的太阳!”
那一年我十九岁的小表妹和男友出门,都要吃上一顿二百多的海底捞,才觉得幸福快乐,而我眼前这些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他们谈恋爱似乎不花一毛钱,实在抠门得很。
爱情,是怎么能不花钱呢?
回想起我曾经的一段恋情,那时候我二十几岁,有一个长相清秀的男朋友,我们走在校园里就像所有普通的小情侣。很奇怪那一年我们都是穷学生,每个月接受着来自家里的生活费,可是一起出门时,却出手阔绰,一定要“吃顿好的”,“看场最新的3D电影”或者“去主题游乐场”……不然就觉得今天过得没滋没味,没有什么建设感。
就算是平平常常的约会,也没有谁提议“我们一起去踏青吧”,“去海边晒晒太阳吧”,“能不能去那个博物馆瞧一瞧?”这些不花钱的话题,实在不能成为谈恋爱的心理预期。那时我们的快乐,是咖啡馆二十五元一杯的卡布基诺,不眨眼消费掉二百块的大冒险,还有那些让人积蓄破产的手工艺品……我度过很多自以为快乐的时候,我去了西餐厅吃昂贵的小甜点,也在各个地方美景里流连,拍过很多照片,贴在那个还没有黄掉的人际社交网络平台上,收获了一片真真假假的声音。二十几岁,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有一个人陪伴你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点美好,这大概就是我曾经认为的是爱情意义上的价值。
然而,当这份价值被转化为物质层面的追求后,它变得复杂起来。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对不花钱的情侣一直心存疑惑,只靠一封封书信就能把恋爱故事讲得壮烈美好,那样的爱情,大概只存在于父母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的记忆。在生活成本飞速上涨今天,对于大多数人的经济能力提升,对于如何谈一次完满无缺的情侣关系而言,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一个既愿意付出的又能够提供高质量体验的人,这成了许多年轻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标准。
甚至连我的朋友,她们也总是在各种聚会中津津有味地分享着她们与男友共度良辰佳节的情趣。她们说:“你们相信吗?越贵重、越奢华、越精致、高端品牌标签下的东西,就越能展现你的品味和身份。”她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某个星期六,你邀请你的对象到附近的一个高级餐厅用晚饭,然后再带他或她参观一下市中心的一个艺术画廊。你可以选择一些独特而且价格较高的地道食材作为主菜,比如烤鳕鱼或者香煎牛排。”
这样的日常,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种舒适感,更是一种心理需要。当两个人坐在豪华 餐厅内,用优雅气氛包围自己的话语交流时,或许这便是现代都市中的另一番风景线。而对于那些打算进入婚姻殿堂的人来说,这些奢华体验更像是向未来的伴侣展示自己未来家庭生活水准的一种仪式性行为。而对于那些真正热衷于共同创造财富、共同成长并享受简单日子的青年夫妇来说,他们则倾向于通过实践证明彼此间真正感情深厚,并希望将这种精神状态延伸至整个婚姻生涯之中,以此来塑造一种更加坚固、持久而值得珍惜的人际关系。
然而,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从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事物——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系——却始终充满了迷雾。我发现,与其说它只是关于金钱的问题,不如说更多的是关于认知的问题。这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那种能够让两人都感到幸福快乐并且保持下去的情谊,你可能需要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再调整你的行为模式,以及最后,将这种新颖的心态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开始探索另一种形式,即:非金钱化(Non-Materialization)的浪漫关系,它并不依赖外界环境或社会标准,而是建立在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共同目标基础之上的稳固承诺。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它要求双方都必须投入智慧和勇气,同时也是对彼此信任与忠诚的一个考验。不管结果如何,这一切都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因为唯有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永恒幸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