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应在困境中彼此看见。真正的朋友,不仅不在春风得意的光鲜地,也不在觥筹交错的热闹处。韩愈在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质疑,平日里那些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的人,未见得就是真朋友。

文中讲了个故事,有一年,柳宗元回到朝廷,他听说友人刘禹锡被贬播州,而他也要调任柳州刺史。于是他便向朝廷愿与刘禹锡交换,即使因此而再次得到朝中的重责,他也不后悔。韩愈写到这里慨叹道: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朋友是谁?朋友就是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顾一切地站出来的人。当世俗世界精明的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似乎有些迂腐,有些傻。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范仲淹被贬饶州,大臣们都缄口不言,只有几个不知好歹之人为范的事冒死力争。而当欧阳修、尹洙等人为范辩护时,他们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被贬官。此时上路赴任的范仲淹果然没有豪门巨富亲朋好友送行,只有李纮和王质这两位直言无讳的大臣陪着他告别。

有人讥讽王质为何如此坚定支持一个即将被貶官的人,但王质回答:“能与范仲淅做朋友,是我一生幸事。”这些故事见于《宋史纪事本末》。每当我提及这些人的时候,我总会说他们不是只属于我的朋友,更是民族的脊梁。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苏辙曾写下一篇颇具感人的文章,为欧阳修撰写了一篇墓志铭。在文章中,他提到了欧阳修对待范仲淅的一种纯粹和高洁。他笑着拒绝了同样受到牵连但更高级别职务上的提拔,说:“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我认为帮助你并非为了个人利益)。大意是说,即使一起降职,也比一起升迁要好过许多。这是一种超乎常情常理的情谊,它远远超越了世俗间人们所说的“患难見真金”或“患难之交”。

年轻时,我读过荀巨伯的一段经历。大意是,当荀巨伯去探望远方生病的好友时,却恰逢胡族攻打该郡。但他并未逃离,而是选择留下来保护他的伙伴。当胡兵询问为什么他们两人还敢留下时,荀巨伯回答道:“友人有疾,我不能离开;宁可用我的性命替代你的生命。”这个决定令人惊叹,因为它展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感忠诚和勇气。在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英雄人物仿佛遍布每一个角落,每一次翻阅史书,都能发现更多类似的传奇故事结局,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患难见真金”的深刻含义,并且更加珍视那些能够在困境中共同挺立起来的人们。

最后,在私生活中的情谊能够保持纯净、坚守原则,又能够在国家大计上维护正义,这样的个体,无疑既是我们的宝贵伙伴,也是民族精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