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疲惫的身子一回到家,母亲就急匆匆地跑过来,“你女儿今天犯错了,被老师批评,回来以后我和她继续说,她还是思想拗不过来,她才小学一年级哦。” 在女儿娓娓道来中,我逐渐了解了情况:最后一节英语课,同学小苏没有带橡皮,女儿把自己最喜欢的橡比借给了她。不到五分钟,橡比找不到了。女儿和她一起寻找也没找到,就直接提出要她赔,对方明确表达说不赔,就这样,双方杠起来,直到班主任放学后把她俩留下来“调停”。班主任觉得女儿心爱的橡比被弄丢了,是可以要求赔偿的,但是同学的友谊很难得,应该适可而止。女儿虎着脸,“不行,就是要她赔。”谈话逐渐升级为选“友谊”还是选橡比的命题。

随着我不断使用各种教育方法,最终还是绕不开这个选择题。女儿最终用撕心裂肺的哭声和无比坚毅的眼神回应我,她选择了橡比!谈话结束时,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我告诉她虽然爸爸觉得她的选择有待考虑,但尊重她的选择。她可以今天选择橡比,但可能会失去这段友情。我让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看她的选择是否正确。

夜晚,我却辗转难眠。她怎么会作出如此决绝的选择呢?而且冥顽不灵?“对,是不是还要回到事情起因,那块特殊意义上的橡比!”脑海里闪过念头,让我感觉似乎忽视了一些东西。那个小小的心愿,一次又一次地被挤占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太偏向结果,而忽略过程;太注重命令,而忽略倾听;太强调对错,而忽略分析。

与妻子深入交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观出现偏差。在孩子面前,我们明白朋友重要性,更明白宽容、适度、退让,但孩子却更看重物质感受而忽视人际体验。她连“友谊”是什么都还搞不清。这并非黑即白的一道题,它需要耐心倾听、关注结果以及启发引导,让孩子学会宽容、适度和退让,从而更好理解“友谊”,相信这场关于橡皮的小争执将成为我们共同进步的一个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