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母亲急匆匆地跑过来,“你女儿今天犯错了,被老师批评,她还是小学一年级哦。” 在女儿娓娓道来中,我了解情况:英语课上,同学小苏没有带橡皮,女儿借给她。不到五分钟,橡皮找不到了。女儿和她一起寻找也没找到,就提出要赔,对方说不赔。双方杠起来,直到班主任放学后留下来“调停”。班主任觉得女儿心爱的橡皮被弄丢了,可以要求赔偿,但友谊很难得,应该适可而止。
谈话逐渐升级为选“友谊”还是选橡皮的命题。女儿刚开始回应是“我都要”,面对只能选一样时,她坚定地选了橡皮。我使用了一招招手法,最终绕不开这个选择题。她用撕心裂肺的哭声和无比坚毅的眼神回应我,选“橡皮”!最后,我意识到不能让谈话继续下去。“好吧,你可以选择橡皮,一定要求对方赔偿,但可能会失去这个好朋友哦。”
入夜,我辗转难眠,她怎么会作出如此选择呢?脑海里闪过念头,让我感觉似乎忽视了什么。是我忽略了那块特殊意义上的橡皮,以及她的愿意付出但有原则的心态。她需要理解人际交往中的适度和融通。我和妻子交流,不断反思教育不足。我明白孩子更看重物品感受,而忽视人体验,更何况她连友谊是什么都还搞不清呢。
友谊和 橡皮,这不仅仅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问题。我将倾听她的选择、关注结果,并启发引导她学会宽容、适度退让,以便更好地理解友谊。这次争执将成为我们一起进步的一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