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求同存异融入交友的法则,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小学时,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那样的感情最终不再持续,这让我感到遗憾。分隔开的情谊不是岁月,而是彼此没有坚持的心。

小学毕业后,我们上了不同的学校,随着时间推移,她不再上学,而我一直在学习。而大学之后,我一年回家两三次,每次都匆忙。她也不定期回家,逐渐地,我们就疏远了。当我未能及时完成学业,她已经结婚了。我未能得到通知,所以没有去参加她的婚礼。见面时,她已经有孩子,而我还未结婚,有一种尴尬存在。这份关系由于文化差异、生长环境和交友圈的不同,最终不了了之。我觉得很遗憾,但这份美好只适合曾经的岁月。当我们长大,这些差异导致我们的关系无法共鸣。

若是强求,一直刻意联系到最后,也可能不了了之甚至觉得付出很多却收获少。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我刻意去联系她们,但她们找我的次数稀少。原因多种多样,不是工作忙就是没时间总有一堆借口和阻碍。

从来不想深入了解问题,只隐藏着心,不敢面对风雨。在初中也有个性格相投的朋友,从小插曲看不惯但最终成为要好朋友至今依旧保持联系。但高中里大家各自忙,没有太多时间交往,进入大学,是心机横生的时代每个人都带着面具逐渐露出本真面目,我们惊讶并习惯于这种变化。在工作中,即使有些人似乎成了真正的朋友,但往往也难以跨越职场界限而成长为真正可靠的人。

尽管学校生活中的纯真的友情令人怀念,但我认为那段经历并不值得珍视,因为它缺乏必要的一致性与理解。如果你现在也在失去潜在好友,那就改变自己吧,让你的人生充满更多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