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追求共同点融入交友的原则,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小学时期,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要好到什么程度?即使下雨天也愿意一起挡着伞,宁愿自己淋湿多一些,也不想让对方受凉。这份感情最终却难以维持。遗憾的是,不是岁月流逝,而是我方没有坚持下去的心。
小学毕业后,我们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学校。随后,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我继续在校学习。在大学之前,我们偶尔会聚首玩耍。但是到了大学期间,我每年回家大概只两三次,每次都匆忙无暇。而她则在外打工,回家的时间无法预测,因此我们的联系自然而然减少。
当我尚未毕业之际,她已经结婚了。我得知这一消息却未能及时参与。她已有一名步行能力的小孩,而我仍未踏上婚姻的大门。在相遇时,有一种尴尬弥漫于气氛之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能客套几句便告一段落。当目光再次与她的背影相撞,我感受到生疏,就像对待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文化差异、成长环境以及交往圈子的不同,都导致我们的关系日渐疏远,最终不了了之。我感到遗憾,但这种友情只适合曾经的岁月。当我们成长起来,当我们的差异导致我们失去了共同语言。这份美好留在心底,便已足够。
若是强求,一直刻意地保持联系,最终还是不了了之,甚至可能觉得付出了很多,却收获甚少。心理上的落差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我还有其他亲密的朋友,每当返回家乡,我总是主动寻找她们。不过,他们寻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少。
原因很简单,不是在忙碌工作,就是缺乏时间。逐渐地,在春节聚会上寻觅彼此的踪迹也不再频繁,因为成熟,因为繁忙,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其实,如果对方真的将你视为朋友,这些理由根本就不会存在。
我们习惯于听从自己想要听到的,看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一切,从不想深究,这事真的是我所听到的吗?这事真的是我所看到的吗?等到受伤至某个程度,我们才醒悟过来,原来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的问题,没有发现问题。而且有一颗善于隐藏的心,却没有坚韧抵御风雨勇气。
初中的时候也有几个非常要好的伙伴,他们讲义气。那开始的时候有些小插曲,如彼此看不惯等,但是随着关系逐渐加深,我们终于成为了一群要好的朋友,即使今天依然通过微信或其他聊天软件保持联系交流心声。
然而步入高中阶段,说实话,没有获得新的好友。大人们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没有多少时间去交换友情和帮助别人。当步入大学时代,它变成了一个充满策略和面具的地方。一开始认识的人总带着假象,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展露本色。虽然惊讶但也学会接受这个变化。此时因为学业压力较轻,所以彼此之间有更多空间去做别的事。我还保持了一些纯粹性,对待这些事情态度单纯和直接。在我的观察中,即使到了工作年龄阶段,也并没有经历过如同大学那般复杂的情绪斗争可能是我言辞不足或者太过内向吧宿舍分成了两个派系,我选择保持中立,被迫成为排斥对象之一没错,这就是我的大学体验之一种自由,其实只是被孤立的一个代名词寝室里的室友里,有一个人真正称得上是个好朋友,可惜现在已经断绝联系,一起追逐梦想、一起努力向上,但最后又因为各自需要而走散至今为止工作以来接触的人们只能称作同事间谊虽浅难以培养除非你们离开公司不过如此保留距离似乎更为明智许多原本以为能够倾诉心事、共享欢乐的人们最终常常化作过去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重逢甚至变得陌生起来这样子发生给予反思:为什么不能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虽然说学校时代那种纯真的友情令人怀念,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或许还是算数毕竟寝室里的那个真正可靠支持者已经足够作为成人后的独立思考者,你必须学会放手,以免未来空手而归何必非得用“求同存异”来形容一段段生命中的故事呢?不要忘记,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珍爱每一次相遇 每一次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