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的第十三条中,子女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未成年人遭受的伤害尤为敏感。然而,你是否了解家庭暴力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以及个人行为?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一、第十三条:家庭暴力的后果
根据2006年秘书长发布的《关于深入分析损害女性的一切方式的暴力行为》,在衣食住行方面,未满十八岁的儿童往往会在心理健康、学习和个人行为上受到阻碍。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许多出生于暴力家庭中的孩子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大学里的差等生或退学学生,有一部分原因源自家中的暴力环境。她们常常处于担忧自己或父母可能遭受打击的心理焦虑中,这种焦虑有时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伴随着注意力的分散性障碍。其实,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通常与他们所面临的恐惧和缺乏关怀有关。
目睹心态状态破裂
即便未满十八岁但没有直接经历身体伤害,目睹父母间冲突也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当发生家务事争执时,孩子陷入安全感与矛盾双重压迫之下。一方面,他们对施加痛苦的人感到愤怒;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依赖这个施加痛苦的人寻求关爱。孩子无法理解,在最亲密的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残酷的手段。
虚荣心严重受损
未成年的儿童不仅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信念和虚荣心的大打折扣。她们变得畏缩,不敢信任他人,也可能变得蛮横无礼,对弱小欺凌。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因素还可能导致他们成为未来潜在的问题人物。美国研究显示,比起无暴力的家庭,小男孩更容易出现17倍高风险,小女孩则是10倍高风险,都具有明显增加个体行为困扰概率的情况。
仿效并传递家族文化
更糟糕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通过跨代传递而持续下去。在秘书长2006年的报告中,有50%-70%的情侣是在经历过家务事争执而长大的,她们习以为常地将这种冲突视作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知不觉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解决策略中,即使用拳头来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循环,从一个代际转移到另一个代际,以至于家务事争执成了这一族群内的一种文化现象。